核心区别在于反应活性和功能针对性:
不一定。活化既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如调节 pH、与其他物质复合),也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实现,具体取决于酸盐特性和需求:
可通过反应效率提升或理化性质变化判断,常见检测方法包括:
常见失败原因包括:
取决于活化酸盐的稳定性:
核心原理是强化反应活性物种的生成或传质效率:
在金属表面处理(如磷化)中,活化酸盐的作用是:
安全风险及防护措施:
- 腐蚀性:如活化硫酸氢盐(酸性)、活化碳酸盐(碱性),需佩戴耐酸碱手套、护目镜,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黏膜。
- 毒性 / 刺激性:部分活化金属酸盐(如镍盐、铬盐)具有毒性,需在通风橱中操作,避免吸入粉尘;使用后妥善处理废液,防止环境污染。
- 反应放热:如 Fenton 体系中 Fe²⁺与 H₂O₂混合可能放热,需缓慢加料并控制温度,避免剧烈反应。
活化处理可能增加成本(如设备能耗、试剂消耗),平衡方法包括:
- 优化活化工艺:如缩短研磨时间至活性达标即可,或用超声替代高温活化(降低能耗)。
- 针对性活化:仅对低活性、高价值场景进行活化(如精密电镀的活化处理),普通场景可使用未活化酸盐。
- 循环利用:如活化酸盐废液经处理后回收有效成分(如从磷化废液中回收磷酸盐),降低原料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