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前处理是电镀工艺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镀层质量和性能。本文对电镀前处理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故障产生根源、处理方法、环保问题及工艺要求,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1. 理论与实际差异:理论上,电镀过程是阴、阳极相互平衡的过程,不会出现故障,但实际中电镀故障频发。
2. 故障主要来源:90% 以上的电镀故障源自前处理环节。
3. 镀液故障处理:镀液故障去除可采用 "损有余而补不足" 的方法或对镀液进行全面更新。
4. 镀液故障具体来源
◦ 维护问题:维护标准缺失或不当,如维护标准、比例不合适,长期积累会引发大故障,且难以找到根源,部分现场常出现问题不明且一段时间后自行消失的情况。
◦ 思路误区:为减少短期投入,阳极使用严重不足,依赖添加剂出光,导致阳极钝化或阳极区产生大量强氧化性的原子氧、原子氯,进而氧化添加剂生成有害有机污染物。
◦ 带入污染(不可避免):受气候、环境/风向、空气搅拌、水、不纯阳极、除油不净带入的有机物、工件掉落腐蚀/内腔腐蚀产生的金属杂质、水洗不充分导致的交叉污染、夹具破损等多种因素影响。
1. 污染物排放关键环节:表面处理前处理过程是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过程,尤其是老化液更换排放时污染更为突出。
2. 降耗减排方向
◦ 提升品质,提高单位原料消耗的产出比。
◦ 深入分析消耗情况,实现精准维护、精确添加,摒弃前处理中过度添加无机盐的做法,采用新技术提高利用率。
◦ 延长相关溶液使用寿命,提高单位消耗的产出。
◦ 提升品质以降低无效产出消耗。
◦ 避免不必要消耗,如改变传统弱电解除金属杂质时极板多为有用金属处置的方式,转变排放物分类收集与处理观念。
◦ 车间层面,将 "排放" 转变为 "收集",改变现有排放物粗放进入废水管道、经 "化学处理" 达标排放的模式,实施车间收集固体、废油等 "物理处理"。
◦ 园区处理模式转变,由园区集中处理变为车间部分收集,固废直接转入固废中心,减少化学处理量,实现变废为宝。
1. 重要性认知:电镀行业有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的说法,而在三分技术中,前处理技术占比高达 90%。
2. 前处理问题根本原因:并非单纯的除不净问题,而是研磨灰/抛光碳化物/挂灰(常规方法难以去除)、矿物油被乳化增溶形成小液滴黏附在产品上、水洗性变差、表面活性剂水洗性差、金属皂积累等问题。尤其在进入园区后,水费上涨,省水、节水措施进一步加剧了不良问题的产生。
1. 处理难点:主要集中在内腔、盲孔、螺纹、焊缝、异形藏空气部位,以及挂灰、抛光产生的灰份等。
2. 成本与消耗:前处理槽液化工品的年度消耗及成本支出不低于添加剂成本支出,存在较大的节约空间。应改变以往粗放的 "到期就换" 做法,通过科学方法延长其使用寿命。
3. 环保潜力:降耗、减排在前处理过程中大有可为,表面处理过程排放的污染物,60% 以上来自前处理过程。
(一)抛光蜡主要成分
| 成分 | 来源/组成 | 去除方式 |
|---|
| 凡士林 | 长链石油脂,来源于重油浓缩物 | 乳化增溶去除 |
| 石蜡、鲸蜡、褐煤蜡 | 脂肪酸(R-COOH)、脂肪醇(R-OH)等混合物 | 可皂化、酯化 |
| 松香 | 脂肪酸(C19H29COOH) | 皂化去除 |
| 沥青 | 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 (长链烷烃) | 不可皂化、乳化增溶去除 |
| 磨料 | 氧化铝、氧化铬、氧化硅、三氧化二铁等 | 分散剥离、机械摩擦或溶剂 |
(二)油污主要成分
| 类型 | 成分 | 特性/去除相关 |
|---|
| 植物油 | 软脂酸 (R-CH2=CH2-COOH) | 可皂化 |
| 动物油 | 硬脂酸 (R-COOH) | 可皂化 |
| 矿物油 | 白油、石蜡油(饱和链烃、环烷烃混合物) | 不可皂化,可乳化增溶 |
| 灰分 | - | - |
| 氧化物 | 基材氧化层、黏附氧化物 | 可通过酸碱去除 |
| 手汗 | 脂肪、皮脂、盐分等 | 部分可皂化 |
1. 附着污垢
◦ 重力沉降堆积:结合力弱,容易去除。
◦ 分子间作用结合:依靠范德华力、氢键、共价键结合,污垢可能以薄膜形式存在,结合力强,需借助超声波、电解气泡等方式去除。
◦ 静电吸附:污垢一般带正电,清洗物件带负电,可使用极性清洗剂去除。
2. 污染污垢
◦ 变质层:如金属氧化物等,可通过酸碱处理去除。
◦ 嵌入:污染物通过渗透扩散进入工件,需采用超声波或擦拭方式去除。
◦ 楔入:研磨粉、磨料楔入质地坚硬的工件表面,可使用溶剂或摩擦方式去除。



1. 除油过程皂化反应:以硬脂酸甘油酯与氢氧化钠反应为例,反应式为RCOOCH₂ + 3NaOH → 3RCOONa + CHOH(其中R为烃基)。

2. 相关产物应用:硬脂酸的钠盐、钾盐和三乙醇胺盐常用作化妆品的乳化剂;月桂酸钾是淡黄色浆状物,易溶于水,起泡作用大,主要用于液体皂的生产;油酸与三乙醇胺制成的皂常用作乳化剂。挥发性氨的脂肪酸盐常用于上光剂中,铵盐水解生成自由氨挥发后,表面涂层中留下拒水性物质脂肪酸,能提高表面的抗水性。
3. 产物问题:水溶性高级脂肪酸盐虽有良好的发泡性和洗涤性能,但抗硬水能力较差,能与水中的钙、镁等多价金属离子发生复分解反应形成皂垢。
1. 温度
◦ 积极影响:提高温度有利于加快除油速度。
◦ 消极影响:能耗高,工件出槽后易干燥,导致黏附物质水洗性变差;同时,温度过高可能加快工件腐蚀,不利于电镀质量。
2. 浓度
◦ 积极影响:适当提高浓度有利于提升除油效果和效率。
◦ 消极影响:浓度过高会导致带出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废水处理难度增大;且会使水洗性变差,碱性物质增加还可能导致金属腐蚀。
3. 补加:由于带出、除油过程中的消耗与分解等因素,溶液浓度会发生变化,需在一定时间后进行补加以维持合适浓度。
4. 更换:溶液使用过程中会不断积累污染物,部分表面活性剂也会逐渐失效,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产品二次污染,影响质量,因此需在适当时候全部更换溶液。
1. 水洗原理:水是优良溶剂,利用其表面张力及卷缩作用,可有效脱除工件表面吸附的物质。
2. 重要性:水洗是电镀工艺关键环节,不同类型除油溶液之间需通过水洗防止交叉污染(油脂类皂化物在工件表面形成薄有机膜,清洗不充分会酸析出油脂,影响电镀质量)。
3. 影响因素:工件形状不同会导致溶液带入和带出,引发交叉污染;为减少污染物带入后续工艺,需增加水洗次数;热水洗有助于清除污染物,提高电镀质量。
4. 问题与应对:水洗过程中,污染物带入可能污染水洗水,水中污染物还可能导致工件二次污染,因此需控制水洗水清洁度并及时更换;同时,电镀工序耗水量大,需做好省水、节水工作。
| 污染因素 | 不良影响 |
|---|
油污、蜡屎 水洗不足 | 针孔、麻点或花斑,结合力差 |
| 铬 | 镀层与基体金属结合力差 |
| 重金属 | 与表面活性剂、油污形成金属皂 轻微污染時会有麻点或針孔 严重時有暗黑色无结合力的 |
水中钙镁离子 工件金属腐蚀 | 与表面活性剂形成金属皂、钙/镁皂 影响溶液的水洗性,黏附在产品上形成麻点 |
1. 工艺设计现状:广东很多企业的前处理工艺设计仍停留在 90、00 年代,新工艺引入较少;部分企业采用一功能多槽设计,且存在 "大槽时间长即可" 的落后认知,未充分利用后续槽更干净的特点;应注重水洗,利用水的极性作用、大表面张力及卷缩作用避免交叉污染。
2. 材料要求:材料需具备良好的功能、水洗性能,腐蚀性低,使用寿命长,分散体系构成合理,有适度络合效果,成分环保且废水易于处理。
1. 观念转变
◦ 摒弃 "开槽到更换都不补加" 的思维。
◦ 改变粗放补加方式,实现精准补加。过量添加无机盐会增加水洗难度,补加有效物质时需充分考虑改善水洗性能,确保 "能除净、能洗净"。
2. 污染物处理:及时去除清洗下来的污染物,防止积累,保持槽液洁净度。
3. 解决方案
◦ 维护:我们提供开槽剂、补充剂等解决方案。
◦ 净化:我们提供除蜡除油净化再生一体机等净化解决方案。
4. 常见问题分析:曾有电镀不良案例,更换所有前处理环节仍无法解决问题,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自认为正确的标准存在问题;二是矿物油在槽液中积累,被乳化剂增溶形成胶体,黏附产品造成二次污染;三是镀槽因成分失衡或杂质积累达到临界点,杂质容忍度严重下降,前处理稍有问题便集中爆发。